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写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我们唯有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方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自信不疑,因为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物保护利用让这份自信凿凿有据,让这份认同持续深化。

何以源远?何以流长?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世界级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为中国百万年人类演化史再添实证;赵家徐姚遗址、四台遗址、上山遗址,农业起源奠定万年文化史;牛河梁遗址、凌家滩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深海考古谱写新篇章,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加快建设,我们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愈发清晰的认识。

何以博大?何以精深?文物承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甲骨卜辞、何尊铭文、《泰山刻石》、张骞墓汉隶“博望造铭”封泥、《九成宫醴泉铭》《兰亭集序》《自叙帖》,汉字一脉相承,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唐代邢窑、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代景德镇御窑、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陶瓷工艺推陈出新,蕴含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魏洛阳故城、唐蕃会盟碑、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羌侯腰缠归义印,吐蕃释裘袭纨绮,唐人椎髻赭面状,西夏黑陶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躞蹀偏似五陵原,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昭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氤氲着汉唐气象,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见证着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映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凝望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壮阔历程,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从黄河、长江到山南海北,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造就的时空交叠中,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我们与中华民族先民虽从未谋面,却如此熟悉,如此亲切。

我们自强不息,因为我们守正创新,开放包容

中华文明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既需要在代代守护中薪火相传,更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永葆生机。

践行“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总结出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富强、民主”联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

“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古代智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蕴含“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哲思。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发布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新时代考古成果展”“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永恒的誓言——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专题展”……100项主题展览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5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连续九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这项推介工作,为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增强博物馆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文物局今年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行业、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将举办“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论坛,围绕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保护助力乡村振兴、让精神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用艺术讲好文物故事等论题,阐释观点、交流思想、深入研讨,为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凝结智慧、凝聚共识。

加强保护利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长河浩荡,在文化的轴线上,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提炼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

今年以来,全国文物系统贯彻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修订文物保护法,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7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圆满完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普法宣传教育,推动“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增强,社会各界依法履行对文物资源的守护之责、全社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全国备案博物馆增至6565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每年举办3万多个线下展览、23万多场教育活动,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国家文物局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技能大赛,219名各领域选手同台竞技,展现风采。“云展览”“云视听”“云旅游”“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带来新体验、催生新业态。《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寻古中国》等节目、《何以文明》等平台,在阐释文化新知、描绘精神图谱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化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这是理念,更是行动。我们发挥文物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载体的优势,持续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和附属委员会委员国,构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常态长效机制,推动与中亚五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法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联合有关媒体开展“文明瑰宝 互鉴使者”全媒体传播作品推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到共赴星辰大海的发展合作,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带来深刻启迪。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执笔: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