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让大美山西彰显独特魅力 山西省创新非遗融合产业模式纪略

一曲曲上党梆子穿越几百年,依旧动人心弦;一场场稷山高台花鼓表演热烈,气势磅礴;一碗碗刀削面越嚼越香,成为游客来山西必尝的美食;关公、澄泥砚等文创产品,更成为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

  非遗与文旅融合,使非遗传承如虎添翼。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我省各地不断拓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与景区、文创、研学、演艺的结合让非遗更具生命力,同时也让来山西的游客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助力全省文化和旅游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

  非遗+旅游,增强景区吸引力

  山西是非遗资源大省,有国家级非遗182项、省级非遗1173项,丰富多彩的非遗是山西一张亮丽名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旅游开发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是一大趋势,“非遗进景区”也成了旅游景区招揽游客的新抓手。

  “民间匠人用熔炉将生铁熔化成上千摄氏度的铁汁,抛起的一瞬间用力击向天空,高温之下的朵朵铁花犹如一颗颗流星迅速滑落,真是太震撼了。”8月5日晚,太原游客薛阳在观看了司徒小镇景区的《千年铁魂》表演后,深深叹服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据司徒小镇市场部总经理焦晨阳介绍,目前,非遗节目《千年铁魂》已经成为景区的品牌项目,久演不衰。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后,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如皇城相府景区的《迎圣驾》《编钟乐舞》《天朝国风》等剧目经久不衰,大阳古镇的《飞燕省亲》等节目更是好评如潮。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晋城市4A级以上景区已实现了非遗节目展演的全覆盖。

  在洪洞大槐树景区,基于深厚的非遗资源优势,推出独特的非遗演艺《传统祭祀》《威风锣鼓》《孝感动天》等一系列节目,每天定时演出20余场。精彩生动的表演,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停下来”“留下来”。

  近年来,运城市文旅局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旅游景区联合,力争每个景区都有非遗项目驻场展览或展演。比如,8月1日,省级非遗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性演出亮相解州关帝庙,独具地方风韵的演出为广大游客送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让游客在关公故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重拾埋藏在心底的那段历史记忆。

  此外,景区在节假日推出的高翘走兽、锣鼓、舞狮子等非遗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来。从气势恢宏的绛州鼓乐表演,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上党八音会,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到了大美山西的一份历史人文脉络。不久前的山西之行让广东籍游客李潇林流连忘返:“来到山西旅游,通过非遗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对唐风晋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可以说,随着我省各地景区“非遗进景区”的逐步常态化,不仅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更激发了游客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文化的热情,从而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非遗+体验,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参与体验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遗的有效途径,更能促进非遗传承传播。近年来,我省各地及景区景点通过广泛宣传非遗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晋祠博物馆作为太原市的古建地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160万人/次。

  晋祠博物馆讲解员自编自导自演非遗情景剧“水母娘娘的传说故事”,让游客直观感受非遗魅力。与此同时,依托晋祠丰厚的文物资源,景区开展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非遗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动手剪窗花、制灯笼,体验活字印刷术、造纸术、拓制碑文等活动,让大家在互动中感受山西非遗的魅力。

  每逢重大节假日,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盛装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丰富王琼故里文化内涵,刘家堡村不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非遗为载体,打造了“非遗一条街”,通过演出、展示、体验等多种形式带动文旅融合。

  据记者了解,刘家堡村非遗体验基地开发了多项传统手工技艺类体验活动,非遗项目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做一回手艺人,学习和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同时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带走。在梅艺漆坊,游客可体验漆画、漆染丝巾、漆染礼盒、漆染手包等的工艺和美感;在见初陶瓷,游客在专业工匠的指导下,制作自己喜欢的水杯、茶杯等瓷器,体验瓷器制作的乐趣;还有千层底传统手工技艺、妙艺堂工艺葫芦制作技艺……

  永济市在水峪口神潭大峡谷景区设立了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区和体验馆,涵盖非遗节目展演、非遗产品展示、非遗图书阅读、非遗研学咨询等。在这里,游客可体验纺织土布、剪纸、草编制作、布老虎缝制等制作技艺,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参与度。

  “非遗正在变成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在旅游的过程中,只有让大众近距离体验非遗、品味非遗、享受非遗,非遗才会绽放出新的色彩。”省文旅厅副厅长陈少卿说。

  非遗+产业,扮靓大众美好生活

  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让大众自觉地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让非遗保护与提高大众收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

  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新绛县,具有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地开展研学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绛县推出“一场砚遇、邂逅绛州”非遗研学游,线路中涵盖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绛州鼓乐、新绛面塑以及省级项目绛州木版年画等10余种非遗项目,构建了“非遗+旅游”的展示、体验平台。

  为了改变非遗传统技艺类产品“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的局面,运城市文旅局加大非遗文创研发力度,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与北京、西安等创意设计公司合作,研发出关公系列文创产品、绛州剔犀系列文创产品、稷山螺钿漆器系列文创产品等9大系列产品,新设计以运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共计40余种。

  据介绍,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绛州剔犀髹饰技艺已研发出女士手包、项链和与紫砂陶瓷结合的剔犀茶杯等;稷山螺钿漆器运用新工艺,设计制作出拉丝茶壶茶盏系列产品;河津琉璃从建筑构件创意生活摆件,开发出琉璃十二生肖产品等,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深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青睐。

  长治市潞酒有限公司开展的“潞酒历史文化与制酒体验”旅游活动,让游客既可以了解潞酒历史文化,又可以亲自酿制一瓶有特殊意义的酒带回家。

  潞酒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敬宇表示,希望公司推出的“制酒体验之旅”活动,让更多游客参与到制酒环节,了解潞酒的制酒工艺,提高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我省推出系列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许多特色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程,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为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司徒小镇、刘家堡等14个项目还入选了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各地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在非遗传承上发力,创新“非遗+旅游”“非遗+直播”“非遗+文创”等模式,激活非遗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平。(栗美霞)